中共广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

广德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

中共广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

广德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
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暂时用不到的栏目 > 廉政广角
米芾与稻孙

发布时间:2013-11-18 08:20:53 来源:清风桐汭 已被阅读

 

稻孙是二茬稻。早稻收割后,稻桩里残留的养分催生出新一茬稻秸苗,在初秋的风日里婆娑生长,抽出稻穗,这是二茬稻。
    米芾与二茬稻有啥关系呢?
    米芾自然不种稻。他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、鉴赏家和收藏家,曾和苏轼、黄庭坚、蔡京并称“宋四书家”。公元1104年,54岁的米芾被皇帝从朝廷贬谪到无为做一任小官;公元1106年,再次被宋徽宗召到京城,任书画学博士。米芾在无为的停留,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年时间,却给无为不仅留下一脉千古墨香,更给世人树起了一个勤政爱民、关心民众疾苦的清官形象。
    北宋崇宁年间的某个秋日,风日清和,空气里飘散着草木入秋所特有的清香。彼时米芾在无为做官,忙完公事,约三两同道好友在西门城楼上宴饮,兴致起来了,有人酬唱和诗,有人挥毫泼墨,米芾则起身望向城外,只见城郊的田野竟是郁郁青青的一片,全无秋收之后的荒芜、冷清与单调,一时诧异。于是下楼寻来老农,问道:“秋已晚矣,刈获告功,而田中复青,何也?”老农向着田野伸手一指道:“稻孙也。稻已刈,得雨复抽余穗,故稚色如此。”米芾一听,心下欢喜不尽。他想起古人也稀罕这二茬稻,曾将之看成“瑞祥”记载进史册里。但米芾的欢喜,不只是因为这“稻孙”里透着瑞祥之气,更因为,他深知这“稻孙”里透着“粒粒皆辛苦”的珍贵。等到稻孙黄熟,收割回家,种田人的粮仓里就会又深上一寸两寸,辛苦的农民在来年青黄不接时,便会少挨上一顿的饥饿。欢喜之余,米芾从一帮舞文弄墨的同道者手中抽出一管羊毫,蘸墨写上大大的三个字:稻孙楼。“稻孙楼”作为城楼的匾额,被高高悬挂起来。这之后,米芾提倡农民注意灌溉和施肥,以更好地养收“稻孙”。在双季稻还没有得到推广的长江流域,米芾的提倡,还是让老百姓多收了珍贵的三五斗。比起早稻的耕种栽插的辛苦,稻孙也算是低投入高产出了。每每公事之余,米芾登上稻孙楼,仰望“稻孙”二字,便想起民间疾苦,想起为官清廉。
    其实,在来无为之前,米芾的清廉为官、体恤农民已经流传很广了。公元1099年,他在离任涟水军时,临走之前,收拾书画行装之间,特意将自己平时使用的毛笔一一用清水洗净,以示自己是清白的来,清白的去。来不为老百姓增加苛税,去也不揣走涟水的一米一粟。两年的地方官做下来,并无财物积蓄,临去时是薄薄的一肩行李,清廉至此,令人感佩。
    米芾有句座右铭,是:“进退有命,去就有义,仕宦有守,远耻有礼……”。他这么说,也这样做到了。无论为人,还是为官,他能秉持有义、有守、有礼地践行。早在公元1092年,四十二岁的米芾知雍丘县时,即在今河南杞县做县令时,见基层的办事人员胥吏收缴租税时催租逼人的情景,十分生气,于是回衙愤而作诗。“白头县令受薄禄,不敢鞭笞怒上帝。救民无术告朝廷,监庙东归早相乞。”作为地方官,他左右为难,既要奉朝廷之命去完成赋税任务,又不忍心去收缴饥民手中的粮食,唯有恨恨怨起“上帝”来。一首短短七言绝句,爱民忧民之心可见。这里,有怒更有怜,敢怒更敢言。在九百多年前的宋代,一个领着朝廷俸禄的封建官吏,为民而耿介至此,实是可敬!今天,无为西门的“稻孙楼”早已不见。时间之河汤汤流逝,多少人事风物湮没在历史长河里,但总有一些先贤的人品、气节、胸怀和良知,将永远金子般闪耀在史册上,流传在老百姓世世代代的传说与故事里。

 

 

©中共广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德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14005165号-1

皖公网安备 34182202000040号

扫一扫我要举报